English

“本领”的挑战

2001-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毛志成 我有话说

眼下有不少出了名的青年学者、青年作家,写了颇多“挑战”性的书。如有的向书本知识挑战,向学问教条挑战;有的则向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语言挑战。我特别地喜欢去读青年向老化人群、老化观念(乃至老化社会)进行挑战的书。我做为一个老年人,对“老”字从来没有什么推崇感。正所谓如果胡子长也是优点的话,连山羊都可以当教授。

近来,我又读了一本厚厚(30万字)的才女之书,书名叫《本领恐慌》(海南出版社出版)。使我由衷欣赏的是,作者对当前文化现象、知识现象的挑战,确实扼住了挑战对象的喉咙,刺中了挑战对象的动脉。她正视了、强调了今天世界的“本领恐慌”现象,单是这种正视、这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本领!在眼下面临的“知识爆炸”文化景观中,她却对知识膨胀与智能萎缩的同步这一社会态势,表示了十分可贵的忧患,呼吁人们对“本领恐慌”的重视和警觉。单是能基于这一命题来发挥见识、拓展认识、引申知识,就足见其走向了卓识的前沿。

本书作者的名字颇平凡,世上叫“王小平”的女孩子在数量上至少不低于一个师团。但眼前我要介绍给读者的王小平,却有十分醒目的特殊性。她是石家庄人,在读高一于学习成绩排榜第一的情况下,突然宣布退学,决心要走一条“另才”之路。值得庆幸的是,她成功了。有业绩为证:她17岁便在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为许多专家学者做了颇轰动的学术报告;18岁便在高校主讲“大成系列教育”;同年在报纸上开设“大成学趣谈”专栏;19岁与人著《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20岁独立写出了这部30万言著作。

我读了她这部书,发现她在思考取向上有两个侧重:一是在“知识”与“本领”的天平两方,或曰在知识积累和智能形成两者之间,她看重的是后者:一是将智能、本领的复杂解义凝炼为三个纲要,即“如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而又一反陈规地认为:三种活动都有一个实现“最优化”问题,甚而将“最优化”提高到一场认识革命的高度。单就这种思考,我认为就显示了青年思想家的素质雏型。

王小平的著作,不是由一连串的抽象理念、哲学推导、理论宣讲而演绎出的教条编织,很重视坚实资料———包括思想资料、知识资料、古今历史资料、中外文化资料等等。这一点,对于一位青年思想家和学问家来说,是十分可贵的。在语言表述上,也做到了“青春气”与“老道”的互融互汇。

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一种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默默无闻的书,注定会引起争议。有人会做出赞扬,也有人会指三道四,甚而说些尖刻的话,但这都不是无意义的。相反,有了七嘴八舌,才证明了它有生命、有生机。

王小平的书,我觉得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对既成而浮泛的流行认识的一种挑战。其中有些认识,固然不一定能构成对传统教育观的一种“起义”,至少可以造成一种对传统成功观的“哗变”。即使只是“哗变”、也往往是陈旧模式由解体到重建的喜兆。

若干年前,我就曾针对“知识爆炸”现象写出一文《“知识爆炸”究竟要炸谁?》。我所担心的是多余而无用“死知识”、“仿知识”、“奢知识”、“伪知识”一经堆积过剩,引发的“知识爆炸”很有可能炸了人本身,即炸了人的真实智能、坚实本领、切实才情本身。今天,王小平用《本领恐慌》一书解析了当前很重要的一种文化“负效应”,并提出了改善举措,我很有共鸣感。

一位20岁的女青年写出了视角独特、资料丰富、文采鲜活的书,而且是厚厚的30万言书,确实促成了中老年人的恐慌感。我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心态,都愿意将此书推荐给读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